7月25日消息,据媒体报道,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功率可控源海底电磁探测装备技术在荔湾、流花、陵水等深水区域成功完成产业化示范应用,标志着我国在海洋油气勘探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。
在深水油气勘探中,高成本、高风险和油气藏预测难题长期制约行业发展。当前主流的地震勘探技术虽具有纵向分辨率优势,但对含油气饱和度不敏感,存在多解性强的问题。
相比之下,海底电磁探测技术通过捕捉地下介质的电阻率信息,能够实现对油气饱和度的高灵敏度检测,为勘探决策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。
中海油研究总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、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的科研团队,依托海洋油气勘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平台,在技术攻关中取得三项里程碑式突破:一是首创1900安培超大电流激发技术,将有效探测收发距从常规的8-10千米大幅扩展至15千米,探测深度首次触及3000米深部油气藏,配合多频率组合D型波激发技术显著提升了不同深度油气藏的识别精度。
二是攻克了1500米水深崎岖海底作业难题,通过实时动态定位控制技术实现激发源在海底30~40米范围内的稳定拖曳。
三是在复杂洋流环境下实现接收站高精度投放,将平均误差控制在水深的5%以内,创下行业新标准。
未来,海底电磁探测技术有望进一步融入深水油气田勘探开发进程,提升深水复杂油气藏勘探成功率,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、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创新动能。
本文转载于快科技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,本站只做信息存储
阅读前请先查看【免责声明】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本站仅供展示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发送邮件至 1217266901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ingfakeji.com/tech/93444.html